陈丽:愿意。我的第一支球,是在乡镇的排球场,木地板有点凹凸,灯光暗黄,风像穿堂而过。那时我只是个高个子的小姑娘,看着队里的男孩们一遍遍传球,我也跟着练习。第一次真正感受到“训练的味道”,是连续三天的体能练习后,脚酸、手心有茧,但心里却多了一份坚定。
教练看着我,笑着说:你需要的不是天赋,而是一种持续的信念。于是我把训练当成每天的仪式,夜里在灯下做俯卧撑、下楼梯跑步,早晨和队友在球馆门口的第一缕阳光里热身。那时的我不懂什么天赋,只有一个念头:我要比昨天更强。
采访者:初中阶段的挑战呢?伤病、竞争,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吗?
陈丽:是的,初中时期更像是一座小型的试炼场。竞争变得激烈,伤病也会找上门。我记得一次膝盖拉伤,队医说要休息,但我坚持做康复和力量训练,慢慢用木樁、弹力带把力量重新找回来。每一次疼痛都像一个小问号,提醒我哪里还需要改进。那段时间,我真正理解到:排球不是一击即中的胜负,而是耐力、节奏、与对手心理的博弈。
队友的协作、教练的战术布置、比赛中的冷静,都在塑造一个球员的价值观。
采访者:谈到教练的影响,是否有某个瞬间让你真正认识到“坚持”的意义?
陈丽:当然有。进入高中后,我遇到一位既严厉又用心的教练。他让我学会用身体去控制球的落点,学会在紧张时刻保持呼吸的平稳。训练和学业并行,像两条并列的轨迹相互推动。我记得第一次在省级比赛的赛场上,灯光很亮、观众很多,我的心跳像小鼓点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梦想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承诺,而是每天的选择和不断累积的光。
采访者:在你心中,青春期的那些比赛、那些挫折,最终教会了你什么?
陈丽:最重要的是信任与团队的力量。排球是一项需要高度默契的集体运动,队友的每一次传球、每一次站位都影响着整场比赛的节奏。我学会在比赛中用语言和眼神与队友沟通,用信任去弥补个人的短板。粉丝、家人、教练的支持像灯塔般指引我走过低谷。现在回头看,每一次跌倒都成为我前进的燃料,而不是绊脚石。
采访者: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你的成长轨迹,那会是什么?
陈丽:坚持是一种生活方式,训练不是为了证明你比别人强,而是为了让你在关键时刻能信任自己、信任团队。
米兰体育中国官网采访者:你现在已经成为职业球员,也在对外传递训练理念。未来的路,将如何继续走下去?
陈丽:我希望把排球的温度传递给更多孩子。现在我与一家知名体育品牌联合推出的成长计划,结合科学训练、数据分析、以及心理训练,帮助青少年和新星建立完整的发展路径。课程设置包含热身、技术、体能、战术、康复五大模块,强调从身体到心态的协同成长。新课程里,我们用生理节律来安排训练强度,用每日的微小进步来积累信心。
通过可穿戴设备和复盘系统,学员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,从而保持长期的动力。
采访者:谈到挑战,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?你又是如何走出来的?
陈丽:最艰难的时刻来自一次严重的膝伤。那段时间几乎要放弃,但通过物理治疗师的系统康复计划和团队的心理支持,我重新调整训练量、逐步增加强度,终于回到赛场。经历让我的心态变得更成熟:强度不是越大越好,而是要与身体对话、给自己留有修复的时间。也正是这样的经历,让我更愿意把经验分享给年轻人,帮助他们在受伤或低谷时保持信心。
采访者:你给年轻球员的三条建议是什么?
陈丽:第一,建立日常仪式感。每天的训练和复盘像日常的自我承诺,能帮助你在疲惫时仍然坚持。第二,学会记录与复盘。用笔记和数据记录你的感受、球路和对手的变化,这会让你看到真正的成长。第三,敢于在球队里承担责任。站在场上,你的语言、你的小动作都在影响队友的情绪与信心。
你的一举一动,正在塑造你的竞技风格和领导力。
采访者:未来还有哪些计划?你希望在公益和社会层面带来怎样的改变?
陈丽:未来我想继续做公益,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排球、获得训练资源。我希望通过训练营和校园合作,把专业的训练理念带给更多人。不仅是技术,更有心态、健康和团队的思维。也许有一天,孩子们会在阳光下练球、在夜色里讲梦想,彼此成为彼此最稳的依靠。
至于个人层面,我会继续在比赛和训练中追求精进,同时把我的日常训练和心理调适方法整理成可落地的课程,帮助更多热爱排球的人走得更稳、走得更远。
采访者:给正在追梦的年轻人一句话吧。
陈丽:坚持不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一份对自己的承诺。设定清晰的小目标、记录真实的感受、在队友的支持下前进。你会发现,真正的胜利并不是站上最高的那块领奖台,而是在每天的练习中把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。继续热爱、继续训练、继续和团队一起前行,你的排球生涯会慢慢成形,成为你未来最值得骄傲的记忆。
发表评论